1,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里,他的观点有时很机械论,他就像一个生物学家在讲解性张力的累积和随后的释放,完全不考虑任何人际关系。
2,强调与人建立联结的驱力的理念,正是客体关系学派(Object Relations school)的思想核心。
3,尽管客体关系学派保留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中的许多术语,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把强调的重点从性驱力转移到了母婴关系上。这种思想关注婴儿早期的依赖——需要、渴望与沮丧的体验。现在,大多数心理动力学治疗师都采用这样的范式来理解自己的来访者。
4,后来的许多理论学家拓展了我们对于早期母婴关系的理解,他们关注母亲帮助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儿学会管理自身情绪体验的作用。
5,海因茨·科胡特不仅阐述了共情及其在客体关系中的作用,还拓展了我们对个体自我体验的理解--我们对于内在个人价值感的寻求,以及对他人重视的渴望。
结论是3种常见的心理困扰:
(1)由于童年期既漫长又脆弱,我们在很多年里只能依赖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危险,所以依赖的问题始终是人生体验的核心。在婴儿时期,我们是全然脆弱与无助的,如果我们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如果我们的父母很早就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种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中信任与依赖他人的能力。
(2)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婴儿就对他们生活的世界怀有强烈的感受,特别是恐惧。父母的很大一部分职责就是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感受,比如帮助他们平静下来,让他们感到安全,或者在他们受伤的时候安抚他们。如果照料者让我们失望,无法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情感支持,我们将始终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3)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内在的价值感,也需要感觉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我们“聚落”中的人)重视我们、尊重我们。如果我们的早期环境无法为我们提供这种个体价值感与重视,我们就会陷入终生的羞耻感与低自尊的问题里。